第972章(1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4000 字 2022-07-24

战争时日军和俄军围绕海参崴的海战日期,也包括后来中日战争时对海参崴的影响等等……

下船以后,庄文统也注意到海参崴这座城市里的雕像、纪念碑、博物馆和公园的数量,都异常的多。沙俄时代修建的那些侮辱性铜像和纪念碑都没有直接拆毁,就连所谓“远东征服者”穆拉维约夫的纪念碑,也都还留在海参崴的市区里,只是旁边被用围栏围了起来,然后在纪念碑对面,又都新修了一座针锋相对的新纪念碑。

比如在穆拉维约夫的纪念碑对面,就新修了一座“中国红军解放海参崴”纪念碑——虽然名字是纪念碑,但实际上是一组雕像群,共有三组人物群雕,位于中央的纪念碑远远高于两侧,在纪念碑顶部只见一个意气风发的红军战士右手拿着飘扬的旗帜、左手拿着战斗的号角站立着,坚毅的脸庞直视着金角湾,俨然化身为海参崴的守护神一般。

两个低矮的三人组像纪念碑对称地分列于中央纪念碑的两侧:位于西侧的纪念碑塑造的是红海军水兵、革命战士以及手握步枪的工人形象,他们脚踏着象征沙俄皇权的双头鹰。而位于东侧的纪念碑刻画的是远东各各国各民族的游击队员,包括手握步枪、紧握机关枪的战士以及领导游击行动的工人形象,在他们的脚下依然有一只倒下的双头鹰。

这座特殊的城市、这片特殊的土地……

庄文统没有发出风景不殊的感叹,对中国的近代历史而言,社会党人奋斗至今,已经有那么一分半毫的把握向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代先烈说:“一切外人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在海参崴市中心的广场的“中国红军解放海参崴”纪念碑附近,还有一处可以供市民自由落笔绘画的纪念墙,墙面上也有一些晚清以来旧文人留下的笔墨,最吸引庄文统目光的则无疑是中国原海军总长萨镇冰在海参崴纪念墙上留下的文字: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红军之革命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虽未弃中原,尤弃北地,亦称一南渡,然能于数十年之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

这份特殊的情况,让庄文统和林遵都颇有所感,但就非山本五十六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山河家国之情了。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或许今后数十百年,像萨镇冰这样的家国情感,也会演变成犹如战国之世屈原投江的那种感怀,成为全东亚人民,甚至是更广阔范围内,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所能一致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

第五十六章 东方快车

在东北四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滨海省,铁路火车即便到了1938年也依旧是区域内最重要的交通方式,没有之一。中东铁路放在今天已经显得十分古老,二十年代以后,中央政府和东北四省的地方政府,又都在东北区域内修建了大量的铁路,还把原来的北宁线与原南满铁路哈尔滨至沈阳段合并为京哈铁路。

在此基础上,二五计划、三五计划中,依靠中央的巨额投资,东北的铁路网又进一步扩张为了全中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的高密度铁路网,光是长春到大连的支线便十分繁多,沿线与沈丹线、沈锦线、沈吉线、沟海线、苏抚线、辽溪线、铁法线、开丰线、金城线、旅顺线等线相接。如浑河—抚顺线,联系鞍山和抚顺;大石桥—营口线,为营口港与腹地联系的运输动脉。海城—沟帮子线,贯通盘锦地区……等等。

这其中,最大规模的工程,则无疑是把原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以及中国在二十年代后投资建设的东北铁路支线路网,与远东苏维埃共和国的命脉西伯利亚大铁路彻底串联打通,形成了一条由苏俄秋明州一路东进,经赤塔、满洲里连入连中国东北铁路交通网以后,又进一步扩张到海参崴和朝鲜南部各重要港口的巨型路网。

这一铁路网的规模,放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超级工程。

在中国的铁道系统内部,很多工作人员习惯把这张巨型路网统称为“欧亚第一大陆桥”,之所以叫做第一大陆桥,那自然还存在着第二大陆桥,只不过这并非官方的定义和称呼,按照不同人的理解,第二大陆桥有的是单指从张家口至库伦,再由库伦连接到苏俄境内的铁道交通线,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欧亚第二大陆桥指的是中国正在计划建设当中的另一超级工程——由兰新铁路出伊犁河谷以后,一路连接到阿拉什自治共和国最大城市奥伦堡的拟建铁路路线。

欧亚第二大陆桥的建设难度要远远高于欧亚第一大陆桥,毕竟第一大陆桥其实更多做的还是整理、修复旧路的工作,重点在于把沙俄、苏俄、晚清、新中国和旧日本修建的一系列铁路整合成为标准化的统一路网,不像欧亚第二大陆桥的路网几乎全都是要从零开始修建的高难度路线。

而在欧亚第一大陆桥上,最为著名的一道景象,则无疑是中国铁道系统的骄傲“萧枳”号特快列车。

中国铁道系统最常用的特快列车蒸汽火车头,最高车速基本都能达到一百二十、一百三十公里左右,但1937年生产的“萧枳”号车头同其他特快列车车头完全不同,它采用了当时前卫的流线造型设计,这个流线造型是在上海航空研究所的的风洞中“吹”出来的,动力也提升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