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1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4000 字 2022-07-24

影响比较小。

陈更新摇头说:“打击了美国石油,就会便宜了德国石油。”

不得不说,当今时代的德意志帝国,在石油方面确实已经做到了近乎于无懈可击的地步。与另一个时空的纳粹德国不同,现在石油早已不是制约德国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了,反而成为德国在国际上攻城略地的重要武器之一。

德国的欧战胜利果实中,最重要的一大战果,就是在战后的利益分配中将格鲁吉亚-阿塞拜疆这条高加索石油生命线,从盟友奥斯曼帝国的口中硬生生夺了下来,从此将沙俄时期就已经发展为石油工业重地的巴库油田,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巴库油田。

巴库位于里海西岸阿普歇伦半岛,面积约2200平方千米,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5世纪,18世纪成为巴库汗国的都城。1806年并入俄国,但直到20世纪初,巴库还是一座落后的城市,城里没有树木,满街烟尘滚滚。

但巴库所在的阿塞拜疆地区,“阿塞拜疆”这四个字,本就和石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约两千多年前,人们便在阿塞拜疆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且发现从地下源源不断地冒出火苗,永不停息。那时候,阿塞拜疆地区还处于崇拜圣火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之下,拥有许多“不灭圣火”的阿塞拜疆,也因此成为祆教圣地之一。

当地人认为自燃的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神灵的恩赐,出于对火的敬畏,他们将所在的这片土地称呼为“阿塞拜疆”,意为“火的国家”。

另一种说法,认为阿塞拜疆的国名来源于亚历山大大帝臣服的一名波斯领主阿特罗帕特斯,他是波斯祆教历史上有名的护法者,在亚历山大征服波斯时期,保护了许多祆教经典,同样和“拜火”存在很深关联。

直到1880年代,巴库的苏拉汉尼神庙还一直是印度祆教徒帕西人存放圣火的地方。

公元10世纪时,巴库油田所在的阿普歇伦半岛已经有人工开采的石油油井,12至15世纪已开始有农民利用起这里的沥青,马可波罗曾到过阿普歇伦半岛,他记载当时的阿普歇伦半岛遍布开采者,开采出来的燃料多被用于照明和医疗,直到俄国于1806年吞并巴库以前,这里的巴库汗国已经开采了超过三千吨石油,只是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还是照明、取暖、医疗和用作武器,需求量很小,适用范围也很狭窄,开采方式使用的更是极为原始的手工开采。

1847年,比比·埃巴特第一口商业性油井开始产油,标志着巴库石油工业的正式诞生。巴库油田采用新的油井开采技术后,油田深度增加,石油产量迅速增加,石油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大量石油生产、冶炼和销售的企业纷纷出现,巴库油田这才初步具备了从原油中炼取煤油的炼油能力,但整个生产过程仍然以手工作业技术为主,生产效率与原始方式相比没有明显进步。

俄国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废除传统的石油专卖制度和油田包税制,对油田进行招标,长期出让油田的使用权,同时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这些措施促进了巴库石油勘探、开采、冶炼、运输和销售的发展,使其出现第一次石油繁荣,当时估计巴库油田的可开采量约为5亿吨左右,钻油井的数量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飞速增长,20年内巴库油田的开采量就增长了20倍,到欧战爆发之初,巴库油田的年产量就已经达到了九百万吨。

那可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光是一个巴库油田,就比现在第三国际阵营那么多个国家的石油总产量还要高,着实令人艳羡。

而德国人控制巴库油田以后,先是派兵血腥镇压了当地革命者自行成立的巴库公社,此后就派遣大量官员、工程师和德国工人到巴库工作,俨然将这里视为德国的殖民地看待。

经过内战的破坏,当时巴库油田的产量已经下降到了三百万吨左右,减产十分严重。不过德国很快就给巴库油田带来了许多新技术,例如在比比·海巴特港人工岛上利用旋转钻井法产量,这是全世界第一口离岸油井,其当年的石油产量就占到巴库油田产量的十分之一强。

此外,在德国资本的大力投资之下,巴库油田钻进的动力基本上由蒸汽机转变为了电动机,钻井深度也不断加深,连许多深度在两千米、三千米左右的油田,都能被德国人开采。

如果中国能够拥有德国这样强大的钻井工业,那么光是东北的大庆油田和山东的胜利油田,就足够维持东共联大部分成员国的石油需求了。

从这方面来说,德国的工业实力确实强悍,到如今,仅一处巴库油田,每年就能为德国和中央同盟提供超过两千万吨的石油。

如果再算上被德国和其军事同盟控制的罗马尼亚油田、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中东油田……中央同盟在石油方面的力量,一点都不逊色于美国,假使美国石油工业迎来大面积的破产,那最后受伤的肯定不会是德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