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林淮唐的算法(1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2951 字 2021-10-01

1901年意大利的马可尼用大功率和庞大的天线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1904年,当英国人J.A.弗莱明发明了第一个真空二极管“弗莱明真空管”时,无线电传播信息的速度再度被大幅度提升。

到了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通过无线电通信,只要十几分钟时间,信息就能跨越各个大洲和大洋,把整个世界都联系到一起。

中国代表团在柏林每天都要利用无线电设备和北京联络,林时爽早中晚分别都会给书记局发去一封无线电报,通报柏林会议上发生的重要谈话以及中国代表团的主要表现。林淮唐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号办公楼内,也安装了一台专门接收柏林消息的无线电收发报机,他和蔡绮洪、刘师复两人一有时间就围坐在机器旁边,等待着林时爽的回电。

“美国人发明了用电子管工作的再生接受机以后,无线电收信机的灵敏度虽然提高了,但制造价格也实在太高昂了。”

蔡绮洪对中国的无线电发展事业比较关心,在书记局内,除了林淮唐居于统筹全部工作的最高地位以外,其他书记都有自己专门分管的领域,像林时爽主要分管外交工作、林述庆主要分管军队工作、刘师复主要分管工业工作,蔡绮洪最主要则是负责科教领域的工作。

电子管这个词汇在林淮唐的心目中地位也很重要:“无线电比有线电报的作用大得多,除了通信距离更大、通信速度更快以外,最重要的是它很灵活,可以随部队进行机动,这一点非常重要。红军下一阶段的军队建设,也要注意发展无线电,如果我们能保证每个营甚至每个连都有一台无线电设备的话,红军的灵活作战能力还会有很大提升。”

“可是电子管的价格太昂贵了。”

1883年爱迪生在研究白炽灯的寿命时,在灯泡的碳丝附近焊上一小块金属片。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金属片虽然没有与灯丝接触,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加上电压,灯丝就会产生一股电流,趋向附近的金属片。这股神秘的电流是从哪里来的?爱迪生也无法解释,但他不失时机地将这一发明注册了专利,并称之为“爱迪生效应”。

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就利用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电子管,1907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人类科技就此开始迈入电子工业时代的门槛。

但目前电子管还属于高尖科技领域,只有美国和英国等很少很数几个国家具有生产能力,且生产价格不菲,大部分专利又被通用电气、西屋公司和英国MOV等少数企业垄断。

中国现在的无线电设备大部分也是从美国进口,一五计划里虽然有和法国合作建设真空三极管工厂的计划,但现在尚未开土动工。

刘师复说:“欧战期间,法国里昂的一家灯泡厂Grammont生产了原筒型的三极管。法国同志在电子工业方面较英国、美国和德国发展较晚,但也因此吸取先发者的经验教训,并充分发挥了法兰西人的创意天分,设计极为精巧,里昂Grammont工厂生产的法军通信队真空三极管,一向被称为是大战中公认最好的三极管,它所采用的管座设计,可轻易的分离开来,也是真空管的一大突破。”

蔡绮洪颔首:“中国在高精尖科技领域缺课太多,真的是急需要法国同志的种种帮助。”

林淮唐微微低首,法兰西公社目前在技术援助和专利转让方面,对待中国可以说是相当用心,也可以说是比较不计利害得失,很多对法国人而言关系国防民生的核心技术,也经常是中国一旦有所要求,他们便二话不说立刻派专家过来援助,或者干脆把整套设备都运过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