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篇(1 / 2)

六宫无妃 月斜影清 3033 字 2020-02-26

手机访问:m..com

具体举措是: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新制度说到底,就是增加百姓的赋税,用这部分收入来作为官员的俸禄。有了俸禄保底,你官员要是再被发现用各种名目收受赃款,就要严惩不贷。换句话说,以往官员利用职权对百姓三番两次征收的钱财,由政府一次性征收的赋税所取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至少可以避免被各级官员无端盘剥搜刮,他们自然是以接受为主。

然而对于官员情况就不同了,俸禄制一颁布,一个月中,赃款受到查处的一下就倒了一大片,其中包括弘文帝好几名嫔妃的父兄,舅舅,叔伯之类的亲戚,有四十多名官员,由于贪污数目超过了限额,被下令自裁或处死。

这下子那些贪婪成性的鲜卑官员可就坐不住了,皇上简直是用白色恐怖政策断了大伙的财路啊,怎么受得了?做官不能贪污,那谁还愿意做官啊?

所以,这一年的北武当之行,大家又推举了京兆王和任城王做说客,代表鲜卑贵族们上奏,说还是恢复旧体制为好。但是,京兆王鉴于上次的教训,而且,他和弘文帝的关系十分亲密,知道弘文帝本人是坚决想要肃清贪污腐败,不想在这个紧要关头,和弘文帝对着gān,因此,便婉言拒绝了鲜卑贵族们的笼络。这一次,倒不出头了,便让任城王挑大梁。

偏偏这个时候,弘文帝又在路上偶染了风寒,一来北武当就病倒了。

正文 3598.第3598章 癫狂3

偏偏这个时候,弘文帝又在路上偶染了风寒,一来北武当就病倒了。

御医诊断,说他操劳过度,要好好休养半个月,但是,群臣意见太大了,不可能让弘文帝抱病半个月不见人,所以,便由冯太后出面。

冯太后明白任城王背后的这股力量来势汹汹,也早就预料到了这次俸禄制下去的后果。所以,在任城王等出面之前,先召集李奕兄弟商议。

冯太后这些年来,和这些鲜卑贵族们斗智斗勇,每一次的政令一出,便是风起云涌的反对之声,但觉身边的人才,更急需要壮大,

真正要出手,身边当然不能没有得力助手。她左右权衡,便将李奕兄弟留在了北武当,平素但凡的出谋划策,主要来自他们。李奕还是负责工部的事情,而李冲,则基本上是正式的内务府秘书令,完全充当了冯太后的第一秘书。

他的业务能力,甚至远在李奕等人之上,完全担负起了冯太后对外联络的任务,他们兄弟又和高闾,王肃等人jiāo好,这样,才真正形成了一个以冯太后为首的,巩固而坚定的汉族文士集团。

但是,光有汉臣,也是不够的,因为,起码三五年内,他们都不可能彻底具备抗衡鲜卑贵族的势力,所以,收服一部分鲜卑贵族也是必要的。最佳人选,当然是东阳王和他的那个派系人马。虽然东阳王等逐渐地也成为了自己的心腹,但是,较之其他庞大的反对势力,还是根本不可比拟的。

尽管,芳菲心里是不太愿意如此形成坚固的皇太后一党,但是,这些改革政令,如果没有拥护者,简直不可想象,自己凭什么去动员那些鲜卑贵族?自己有什么办法让政令畅通?她隐隐地预料到,如此下去,自己和弘文帝之间的裂缝,必然会越来越大。但是,目前为止,也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

正文 3599.第3599章 癫狂4

为了考察俸禄制的施行情况,她今年开chūn就派了李冲秘密回到京城。李冲也是日前才匆忙从平城赶回来的。

冯太后拿出厚厚的联名奏折,叹道:现在反对俸禄制的声音非常激烈,李冲,依你之见,该怎么办?

李冲胸有成竹:回太后,臣已经调查得非常清楚。这一次的俸禄制,高闾等人都是同意的,就连京兆王和东阳王等也没有太大意见。最主要的是被惩处的那些妃嫔的亲属,他们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完全不满于如此,还有陆泰等几个老家伙,也是一有机会就煽风点火

冯太后心里便有了数。立即下令,专门召集群臣讨论。

这一日,群臣汇集。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分成两派。

汉人文臣,都是新上任不久,还来不及贪污,当然拥护;而鲜卑贵族们则不同了,简直群情激奋。不同的是,东阳王和京兆王等,一直不曾太过发表看法。

众人七嘴八舌,直陈俸禄制的害处,指出施行了这快一年,无数弊端,愤愤的:

现在,人心惶惶,谁还敢为国家效力?

对大臣太苛刻了,对那些庶民,却太宽容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