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雄起中原(1 / 2)

齐桓公大传 平谣 9800 字 2020-02-24

郑庄公姬寤生清除内患,延误了勤政时间。旷日不朝政,周王室不知这个郑庄公是什么原因不朝政,朝臣猜忌居多,致使周平王心中不满。

这一时期,周平王见虢公朝圣言吐不凡,就想留虢公代替郑庄公,虢公却不敢接任如此重任。虢公想:郑庄公国强势大,我这里取而代之,将来必有祸患啊。所以尽管周平王再三挽留,虢公却再三退让,并不敢接替郑庄公。周平王只好允许他回国了。而这各卿位不得不为郑庄公空着。

郑庄公自知因为姬段乱政,自己长期拖延朝政,心中也有惭愧,但只是自己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也想知道周王室对自己的反应如何。尽管自己不能就位,却暗地派人长期在洛邑打探周王室的动静,想窥探周平王对自己的印象。郑庄公派出的人员得知了周平王有用虢公的内幕消息,便赶回郑国报给郑庄公。郑庄公不敢怠慢,杀了姬段,国事已平,赶紧驾车到洛邑,面见周平王。

郑庄公施礼于周平王后,对周平王说:“承蒙朝廷圣恩,我祖孙三代相继秉政,足以体现天子予郑氏的盛大隆恩,而今臣不才,又因家事连累矿久未能勤政,实在是罪责匪浅,臣诚请辞去卿位,退回所封卿士之位,以尽臣节。”郑庄公虽然嘴里这么说,但心里却重未想退回卿位。因为他已经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得到了启示,有了朝廷命官,自己就会比其他诸侯高出一筹,任何诸侯都要对自己高看一眼。但事到如此,他不得不说这样的话来试探周平王。

周平王说:“卿久不莅位,朕如缺少左手右臂一般,心里空空荡荡的。王室朝政繁忙,缺了人手,自然会耽误公事。而今卿来到朕身边,朕如鱼得水,为什么要说及退位的事啊?”

郑庄公见周平王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到周平王的示弱,便主动发起进攻,他说:“臣国中有逆弟之变,旷职日久。家事刚刚结束,便星夜来朝,路上有人传说,天子要将卿士之位委以虢公,臣子才疏学浅万不及虢公,怎么可以强占卿位以辜负天子?”

从郑庄公的言辞中,周平王终于明白了郑庄公已经知道自己想让虢公取代郑氏的想法。在郑庄公的强势面前,周平王不仅面红耳赤,语言木讷。不过周平王还是忍住心中愤懑。只是很认真地解释说:“朕知道卿国中有事,虢公来朝,朕只是想让虢公代理几日,等卿来朝即可归位。卿祖孙三代皆对我周氏江山勤政,有大功德,朕不用你还能用谁呢?如果卿不相信朕,朕可以将太子姬孤送去郑国作为人质,卿意下如何?”

郑庄公忙上前施礼“臣不敢,勤政与不勤政只在天子一句话,这是天子的权力啊。怎么可以有将太子做人质于臣下之礼。万万不可。”

周平王说:“不然就说卿治国有方,朕派太子前去观摩。以免以不让天下诸侯以为是做人质。如果这样卿还不同意,那可是责怪朕了。”

郑庄公无奈,只好答应将自己世子姬忽送到周王室来做人质。并先遣送世子姬忽于洛邑。

即便是这样,在各国诸侯的眼里,郑与周各送人质的做法,已经把周氏天下的君臣之礼废掉了。而且此一举埋下了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极大隐患。

公元前720年,在位五十一年的周平王病逝。侍奉平王身边的重臣郑庄公、周公黑肩同摄朝政。从郑国接了太子姬孤回洛邑,郑国世子姬忽也回了郑国。太子姬孤从郑国返回见父王已被装进棺椁,痛哭不已。太子惭愧自己不能在父王生前侍奉于病榻,也未能在父王病逝时亲手为父王入殓,而悔痛交加,一病不起。这个薄命太子未过数日悲痛致死。这就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天子周平王与太子姬孤同时发丧。这一事件不禁惊动了周王室也让天下各诸侯国惊讶不已。郑庄公与周公黑肩商议,立太子孤的儿子姬林嗣位,是为周桓王。各路诸侯都前来奔丧,并膜拜新天子。而内心中对郑庄公的豪横与霸道深有了解。

周平王在位完成了周天子东迁的使命,避开了义渠、犬戎的骚扰,进入了中原沃野,然而由于周幽王时期的朝政的致命的崩塌,使周天下威严日趋下跌。这一时期周平王虽然苟延残喘地维系了周氏江山,却难以遏制周氏天下的日渐颓废的局面。周平王还算平安,在他在位期间虽无大的建树却得以天下基本太平,这也算是周平王的福分了。周桓王即位,对父亲未能即位便身亡,长期做郑国质子一事耿耿于怀,对郑庄公怀恨于心。再看现在的郑庄公在朝廷内专权霸道,一手遮天。并不把周桓王放在眼里,想留其在朝政毕竟是祸害。就决定免去郑庄公的卿士。

周桓王找来卿士周公黑肩商议。周公黑肩说:“天子顾虑有道理,姬寤生不是寻常之辈,更不是忠顺贤臣,但我大周东迁,郑、晋两国功劳最大,而今正是改元之日,剥夺其卿士之位,姬寤生心生愤懑,必然会有跋扈不仁之举,天子如此选择一定要有心里准备。”

周桓王十分生气地说:“朕不可受制于人,不可以为自身留下后患。”于是第二天早朝,周桓王便对郑庄公说:“卿为先王之臣,而今朕不敢留卿做幕僚,卿可自便了。”

郑庄公听明白了周桓王的话,上前施礼:“臣早该谢政,今天就拜辞天子归郑了。”

郑庄公走出周王室的大门,愤愤骂道:“这小子真没良心,不可辅佐。”心里却结下了对周桓王的仇结儿。郑庄公发誓这一去再也不想来周王室了。

郑庄公两年不去朝拜周王室,但仍未解心中之气。郑国相国祭足知道主公受辱,就想了各种办法报复周王室。由于郑国已经把周边的诸侯国兼并为己有,郑国的边境已经直连着周王室。这年夏季麦熟季节,祭足率兵去巡查郑、周交界的温地。仗着兵力强行抢收了周王室属下的麦子。结果周王室没什么反应。可是没多久,以州吁为首的卫、宋五国联军无缘无故来讨伐郑国。虽说郑国以自身的强大与郑庄公的精明让五国联军没有捞到什么便宜。这次讨伐却使郑庄公冷静了许多。

郑庄公想:周桓王结束了郑家三代侍奉周王的历史,让郑国失去了对周王室的强权依赖,正因为如此,才惹得周边国家结伴来讨伐。虽说被他一一破解但不免内心存有惶恐,感觉与周桓王对峙,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而且自然会得到天下诸侯不满,长此下去也不是个好路子。如何才能使自身更加强大呢?思前想后,郑庄公还是备足了礼物想在年底各诸侯纳贡季节觐见周桓王。郑庄公知道这是自打他被请出王室,一直没有纳贡的郑国要表现一次对周桓王的热忱和恭敬。这也是郑庄公要掩人耳目不想惹得各路诸侯来对郑国同仇敌忾,他要创造一个宽松局面为实现自己的更大抱负奠定基础。

于是,到了第三个年头,祭足伴随郑庄公朝拜周王室。

正是冬季,是各路诸侯朝觐纳贡的时候。郑庄公带厚礼朝贺,却是受到周桓王的冷遇。因周桓王一向不喜欢郑庄公为人,对郑国深有成见,周公黑肩劝周桓王礼遇郑庄公,周桓王不予采纳,内心想着郑国盗收周王室小麦一事就气不打一处来。见到郑庄公冷着面孔,冷嘲热讽地问:“今年郑国的收成可够百姓食用?”

郑庄公明知周桓王是在讽刺自己,暗指抢收温地小麦的事,不过还是要认真地回答周桓王说:“蒙周天子鸿福,今年郑国旱涝时宜,收成不错。有劳天子牵挂了。”

周桓王轻轻用鼻子哼了一声,说:“幸亏是丰收之年,温城的麦子,朕可以留着自己吃了。”

郑庄公见周桓王对郑国朝贡不仅没有一句好话,却是话中带刺,竭尽嘲讽,所以只好闭口不言语了,见周天子也无话了,就当下告辞。周桓王也不像对待其他诸侯那样设宴款待,也不回赠高等级礼品,身边的下臣只好冷清清地送人。

不过按照周桓王的指示,周王室还是装了十车黍米,黍米是当时百姓聊以饱腹的次等粮食,要比可以做面粉的小麦有很大的质地差别,下人传周桓王话:“留着在郑国灾荒年吃吧。”

郑庄公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可是懊恼不已。他后悔这次朝觐,他忌恨周天子的讽刺挖苦以及各种冷遇。出门就埋怨祭足:“你说让寡人觐见,今周桓王如此怠慢,让我有何面目再见其他诸侯。拿这等黍米来挤兑我们,我想把黍米退还给周桓王,我要让他知道我郑庄公不受他这一套!”

祭足说:“主公大可不必。这么多年来,各路诸侯之所以如此重视郑国,是因为我主公三世当朝为卿,勤政于周王左右。王之所赐无论轻重都是天宠,主公若辞而不受,各方诸侯便能看出我郑国与周王室有间隙,就会有隙可乘,或许会相继来挤兑我郑国。失去周天子的名望,各诸侯怎么会再重视我们郑国啊!”

两人正议论间,周公黑肩来驿馆探望,私下里赠送郑庄公两车捆扎的彩绸锦缎。并过来安慰郑庄公。言语温暖胜过了酒宴款待。黑肩与郑庄公曾分别为周王室的权重二卿,一同辅佐过周平王,此时周公黑肩见郑庄公在周桓王面前被冷落和挖苦,也是有点看不下去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郑庄公带来一点宽慰罢。不过这一举动却使郑庄公疑惑不解,

待周公黑肩走后,郑庄公就问祭足:“黑肩这样盛情不会是仅仅为了一起辅佐周王室的感情吧,是不是还有其他用意呢?”

祭足回答说:“周桓王有二子,长子姬沱次子姬克,周桓王宠爱次子,让周公辅佐教育,将来必有夺嫡之谋,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啊,所以周公黑肩现在与主公结好,还是期望将来主公可做外援,为里应外合做准备啊。而今这丝绸锦缎可以派上大用场了。”

郑庄公仍然迷惑不解地问:“那会有什么大用场啊?”

祭足说:“郑国朝觐周王邻国并不知道我们遭到冷遇,现在可以将周公所赠送的彩帛分别覆盖在十车黍米之上,出了周地我们就可以说是周王所赐,至于赐的是什么,其他诸侯不会过问,只会感觉到周王室对我郑国的重视。外面再加上彤弓狐矢,这是周平王赐予我先君的传令证物。主公一直想伐宋,我们就可以借此之机,一路上就说宋公久不朝贡,主公亲承王命,率兵讨伐。以此召集列国,谁敢不听,有不服从者就是违抗王命,各路诸侯必然听从主公号令,宋国虽然是大国,怎么能抵挡奉王命的大军呢?”

祭足所说的“彤弓狐矢”是周王室的王令标记。由于当年郑武公朝周,每每要路过多国国界,彤弓狐矢便成了周王赐予重臣的翎箭一般。任何诸侯见此必须听令服从。此时祭足说出这“彤弓狐矢”让郑庄公心血来潮。

“如此一来,整治一下我们的对手,也在中原打造一个有权威的郑国形象!”郑庄公猛拍祭足肩膀说:“卿真是足智多谋的人啊。”

于是郑庄公采纳了祭足的意见。出了周王室的地域,郑庄公就开始了他的阴谋。郑庄公的队伍没有选择直达郑国的路,而是绕到许国等地,一路宣扬王命,声称讨宋公的不臣之罪。这等传言传到各诸侯的耳朵无不以为是真而确信无疑。都见到了周桓王送予郑庄公十车丝帛锦缎,可知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信宠了。又见郑庄公信誓旦旦要替天行道,更觉得宋有大恶了。

这话不久就传到了宋国。宋殇公心中惊惧而又疑惑,惊惧的是周桓王对宋国不满了!疑惑的是我宋殇公并未得罪过周桓王啊。如果说未纳贡那也就是今年还没来得及出行觐见,怎么就成了久不朝贡了呢?郑庄公号召伐宋,那郑国可是中原有实力的国家,万一会同各路诸侯来伐宋,岂不是要出大祸。不管怎么样,宋殇公对这件事不能怠慢。一方面打点厚礼准备觐见周桓王,向周王室纳贡,一方面遣使秘密去找卫宣公,想求其通融。

卫宣公刚刚继位,国与国间的大事非常谨慎,忙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处置宋国的请求。众臣一致认为,郑国是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不可以轻易得罪。而且郑庄公打着周王室的讨伐的旗帜,更是名正言顺。而宋国也是自己邻邦中的大国有事来求不可以坐而观之。讨论了几个回合拿出了一个主意,如果能拯救宋国,必须抬出齐国这样有实力的大国出面调停,况且齐国与郑国有过石门之盟,一方面有实力,另一方面对郑国有交情。如果齐僖公出面,郑庄公一定会给面子。于是卫宣公赶紧派人去面见齐僖公商量与郑、宋两国讲和的事。

此时的齐僖公一心想灭纪国,巴不得能得到中原诸侯支持。有了石门之盟让齐僖公与郑庄公有了些了解,初步建立了盟国关系。在齐僖公看来自己出面调停无论是对郑国、还是对宋、卫国等,都不是一件坏事,况且也可以趁机插足中原、借以提高齐国威望的极好机会。何乐而不为呢?只是齐僖公还是把郑庄公看得简单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